欢迎进入 Australia 娱乐捞金平台 官方网站!
娱乐资讯
聚集澳洲夜场实时动态,发布新亚最新新闻,欢迎您的关注!
大澳动态
在澳大利亚因为口误得罪人,实属不该
发布时间:2020-12-06 11:05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在“一带一路”建设“五通”中,民心相通这一概念相对“虚化”,却是重中之重。本届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前期,《亚太日报》对马来西亚教育部国际语文局董事部董事、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主席、拿督吴恒灿进行了专访。
  吴恒灿认为,民心相通是一切合作的基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建设。中马两国只有实现民心相通,才能避免外部势力对两国“一带一路”合作的破坏。
  民心相通亟需民间机构发挥作用
  吴恒灿指出,民心相通应该通过“和合文化”来实现,即把中华文化推广成适应当地环境的可和谐共生的文化,即通过文化交流实现文化认同。
  他指出,中马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应该以非官方渠道为主,“由于两国政治体制不同,马来西亚进行文化交流的团体多为民间机构,他们更乐意与中国的民间机构合作,而不是中国的官方组织。”
  以此次新冠疫情中中国对马来西亚的援助为例。吴恒灿说,中资企业在此次疫情中对马来西亚做出很大贡献。中资企业联合当地民间机构为马来西亚防疫提供了很多帮助,“中资企业在马来西亚扎根时间长,清楚当地需要什么。”
  吴恒灿还说,中国侨联发挥了积极作用,帮助中资企业在马来西亚落地项目。他指出,中国侨联被马来西亚归为民间组织,因此能够发挥很多建设性作用,更多组织应该像侨联一样以民间机构身份促进民心相通建设。
  文化“小失误”将引来“大麻烦”
  对于“一带一路”建设,马来西亚国内一些政党和政客出于自身利益发表了一些负面言论。吴恒灿指出,虽然互利互惠依然是中马“一带一路”合作的大局,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依然不能忽视。
  吴恒灿指出,现阶段中国援建的项目大多由中资集团包办采购,原材料几乎全部从中国国内采购运输,马来西亚华人企业无法从项目建设中获得红利。马来西亚华人中小型企业分布很广,他们也需要通过参与“一带一路”项目来维持自身运营。
  因此他建议,一些技术成本不高的建筑材料等原料可以从马来西亚当地采购,马来西亚当地有很多物美价廉的建筑材料可为中国援建项目供货。“一带一路”项目惠及马来西亚华人企业,他们也会真心实意地为中马民心相通做贡献,否则可能会造成民意反弹,得不偿失。
  吴恒灿提到,中方驻马机构一些教条主义做法伤害了当地人的感情。比如,在马来西亚,“巴刹”是当地“菜市场”广为认同的叫法,“大红花”是“木槿花”约定俗成的本地叫法,但有中文团体在当地发布通告,称“巴刹”和“大红花”都是不规范的用法,应统一使用“菜市场”和“木槿花”来代替。这一行为让很多马来西亚人不太能够接受。
  再比如,“总理”和“首相”两词混用,被视为对马来西亚政体的不尊重。马来西亚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国家元首为国王,执政者为首相。吴恒灿说,不少中国国内官方媒体在报道中使用“总理”来代替“首相”的称谓,将君主立宪制国家描述为共和国政体,这在当地是不被认同的。
  传播中华文化应减少本位主义影响
  马来西亚是全球除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中华文化氛围最浓厚的地区。马来西亚政府已将中文纳入教育体系,全国有1400余间华文小学、60余间华文独立中学以及3间民办华文大学。这些学校除教授中文外,部分数学、历史、地理等科目也是用汉语进行教学。数以百计的马来西亚公办大学也陆续设置了中文科目或直接设立中文系,依赖于此,全马来西亚的华人有九成以上都会讲汉语。
  吴恒灿说,马来西亚人更乐于讲“中华文化”而不是“中国文化”,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等在当地接受度很高。他认为,马来西亚境内有700万华人,占总人口的约20%,用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对“一带一路”倡议在马来西亚的建设有很大帮助。
  作为马来西亚文化中心主席,吴恒灿对《亚太日报》记者讲述了他自己用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吴恒灿耗时30年,将中国传统四大名著翻译成马来语并在马来西亚全国发行,其中《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已经被改编为舞台剧在全国演出。翻译过程中,吴恒灿把故事情节进行了本地化处理,人物形象变得更像马来西亚文化中的传统造型,妖魔鬼怪等形象也变成了马来文化中传统的妖魔形象。他认为,中华文化本土化的过程就是“求同存异”的过程。
  吴恒灿指出,中华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本位主义的影响,应讲求融合当地文化,例如全球各地的唐人街都保持了中华传统建筑样式的外形,但容易造成与外界环境格格不入之态。更高级的做法是尝试在不同地区融入不同元素,力求更适应本地特色。